心理咨询 : 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治疗: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通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技 术和理论,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共情
1. 含义:理解和体验对方的精神世界,仿佛那就是自己的内心一样。
初级共情,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和想法的了解并反馈这种了解。在 初级共情的水平上,治疗者认识到来访者的情绪,其反应是以其自身为参照系统的,是在与
来访者交换自身体验的水平上进行的。
(2)高级准确的共情,不仅使用倾听技巧,而且常结合使用一些影响性技巧,如自我揭示解释等。高级准确的共情是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
内心世界;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 考。
积极关注: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有选择的突出其言语或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共 自身的积极因素,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工作。
具体化在治疗中是指要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的、具体的事实以及情 感得以澄清。
即时化
即时化的表现有三:第一是要求访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治疗者需要影响来访者,使之讲 出他们当时的想法和觉,其二治疗对来访与自身的关系要敏感,对来访者指向自身的言语、行
为、情感应予以必要的反应。其三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及时进行反馈。
对峙
也称面质,对峙就是指出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对峙的意义不是要告诉来访者他 做错了事情或者说对方是个坏人,而是要向来访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矛盾、实质各
异的观点、态度和言行。
结构性会谈:结构性会谈是指事先准备会谈框架,如会谈程序、内容、用于快速了解来访者的一种会谈
形式。结构性会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对选择会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会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被访谈者回答的方式、
访谈记录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有的甚至对于访谈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 也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非结构性会谈
非结构性会谈是指事先未设定会谈结构,而是在会谈中根据谈话要求灵活地交谈的会话形式,比如澄清事实、进一步了解问题、引入新的问题、修改问题顺序、跟随来访者自发的思维
系列的变化等。非结构式访谈具有方便灵活深入的特点,但也有评定内容和结果不一致、缺乏 可比性等缺点。
半结构式会谈:半结构式会谈是非结构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的结合,既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标准化和可比性特点。
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从而尽可能多地收集来 访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指问题带有预设答案,回答不需要展开,从而使咨询
师明确某些问题。
情感反应。把来访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来访者,以达到加强对来访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来访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来访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参与性概述。咨询师把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等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 再对来访者表达出来,相当于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整合。这种技术使来访者再次回顾自
己的陈述,并使面谈有一个暂停调整的机会。
解释。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 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
指导。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来访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这是对来访者影 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术。
移情
1. 含义:移情是指来访者把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 上,咨询师成为了来访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2. 分类 (1)负移情
来访者将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 询情境中,原有的负性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
动、不配合等。
(2)正移情
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 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情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
分依恋、顺从。
阻抗
1. 含义:阻抗是指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 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阻抗在
本质上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
沉默
1. 含义:沉默就是在来访者进行探索、表达时的停止。
2. 分类
(1)创造性沉默 :
来访者对自己刚刚说的话、刚刚发生的感受的一种内省反应。“目光凝视空间”是创造性沉默的典型反应。这往往是人们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特征。
此时,治疗者最好什么也不要说,但要在等待中注视着对方。这意味着治疗者了解对方内心正在进行的思考活动,以自己的非言语性行为为对方提供了所需的时空。
(2)自发性沉默:产生于不知下面该说什么好这样的情况。来访者的目光游移不定,从一处看到另一处,也可能会以征询、疑问的目光看着治疗者。
此时治疗者可以先略等片刻以确定是否属于创造性沉默,如若不是,治疗者应立即有所反应。
(3)冲突性沉默:可能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引起,也可起于内心在进行某种抉择(比如选择话题、表达方式,或衡量要不要反驳咨询师等),也可能在生治疗者的气;并用沉默作为一种被动攻击的形式。
治疗者要以真诚的态度与来访者相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拒绝配合,那么治疗 者要等待一下,直到对方打算这么做了。
自由联想法
让病人很舒适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进入头脑中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心理分析家的工作则在于对对方所报告
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出病人无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即病的起因为止。
释梦
梦的内容与被压抑的无意识幻想有着某种联系。他认为睡眠时自我的控制减弱,无意识中 的欲望向外表现。但因精神仍处于一定的自我防御状态,所以这些欲望必须通过化装变形才可
进入意识成为梦。因此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人愿望的迂回的满足。
在梦中所出现的几乎所有物体都具有象征性成为性器官和性行为的象征。梦的工作通过凝 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 的显梦。
显梦的背后是隐梦,隐梦的思想梦者是不知道的,要经过心理分析家的分析和解释才能了 解。对梦的解释和分析就是要把显梦的重重化装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其隐义。
一级获益(内部获益)是指某些心理症状本身就是病人解决心理冲突和满足无意识欲望的方式,症状的出现可使内心冲突得到缓解,使特殊愿望得到满足。
二级获益(外部获益)是指借助生病获得了外界的支持、同情、安慰、减轻应激压力,还可以免除一些义务和责任,它会使病人继续扮演病人的角色而不愿康复。
系统脱敏法是沃尔朴最先发明及应用的。主要用于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系统脱敏法利用的是交互抑制的原理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达到
治疗目的。在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颉颃由焦虑或恐怖 引起的个体的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来访者焦虑或恐
怖的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反应。
模仿学习原理主要来自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治疗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这种行为。
模仿学习又分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学习两种。在被动的学习中,来访者只是看录像,听录音或观察示范情境,自己并不参与其中;主动的学习中,来访者不仅要观察而且要参与行动。应该指出的是主动的模仿比被动的观看更为有效。
角色扮演或行为排演
角色扮演多用于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和进行社会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在个体治疗和小组治疗中都比较常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来访者可学习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它强调无意识过程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经历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许多心理问题源于早期儿童经历和压抑的冲突。治疗过程通常包括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转移现象的解析,以揭露并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
心理动力学流派:
心理动力学流派发展自精神分析,包括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及其后继者的贡献,如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卡伦·霍妮。这一流派侧重于研究和解释心理力量(如冲动、欲望、抑制)之间的动态关系。心理动力学视角认为人类行为是多种内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本能的驱动力、防御机制和环境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无意识使用的心理策略,以减轻焦虑、冲突和内心不适。这些机制有多种类型,包括:
- 抑制: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阻止痛苦的思想和感觉进入意识。
- 投射:将自己不可接受的情感或欲望归咎于他人。
- 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提供逻辑上可接受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可能掩盖了真实的动机。
- 回避:通过回避触发痛苦情绪的情境来减轻焦虑。
- 同一化:模仿或内化他人的特质或行为,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威胁或有权力的人。
- 否认:拒绝承认现实情况,尤其是那些引起痛苦的部分。
- 幻想:通过想象满足的场景来逃避现实的不愉快。
这些机制帮助个体管理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虽然它们可以短期内减轻不适,但长期依赖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行为分析
治疗者在面对来访者时,首先应区分其问题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是否由生物原因造成。如 果问题行为是由于躯体疾病或器官的损伤造成,则不适宜采用行为治疗。
对适宜进行行为治疗的来访者的问题行为治疗者应进行具体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行 为中的具体目标(即靶行为),在考虑来访者的靶行为时,应注意靶行为的发生有何先行刺激,
同时还要注意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及来访者的心理、生理状况对其行为的影响。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以来访者为主导的治疗方法,而治疗者的作用退居其后。治疗者在治疗中,更多的是创造一个帮助来访者了解其自身的气和环境,减轻他面对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矛
盾时的焦虑。来访者中心治疗即是非指导的治疗,这种治疗的着眼点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具 体地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促进其自我概念向着更接近自我的经验、体验的方向发展。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ABC 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它的主要观点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造成的。 A
是指诱发性事件;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 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在特定背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 即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 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D 是指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E 指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不合理信念 韦斯勒等人指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
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
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的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
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一旦这种评价转 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非理性 信念。例如,一次失恋后就认为“自己再没有幸福可言了”。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是帮助来访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具体步骤是,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他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的情
绪反应;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会适度的情绪;停止想象,让对方讲述他 的想法,使情绪发生变化。治疗者要强化新的合理信念,纠正他的不合理信念,补充其他有关 的合理信念。
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某些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是 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认知歪曲的类型
(1)主观推断:缺乏客观证据下根据主观推断做出结论;
(2)过度概括化:根据一个具体事件就得出普遍性结论,比如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智力低下;
(3)选择性概括:根据一个细节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即以偏概全;
(4)极端思维:要么全对,要么全错,非黑即白;
(5)夸大或缩小: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过分贬低自己的优点;
(6)个人化:缺乏证据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
(7)贴标签和贴错标签:根据一些缺点和错误来定义一个人。
去中心化 很多求助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如果某个求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每个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
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与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变化,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 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